最近通过知乎的短视频推荐看到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希特勒回来了》。初看感觉平平无奇,但是看到最后的15分钟后才大呼过瘾。在看完之后又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回味了几天之后,决定写个影评。
一、剧情梳理
初看这部电影会觉得这是一部喜剧,莫名其妙穿越到现代的希特勒因为不适应现代生活而惹出了一系列的闹剧,中间再穿插一些二战的梗,看着比较轻松愉快。这一部分应该是导演想要刻意淡化大众对于希特勒的抵触情绪,用幽默的方式让人们慢慢接受希特勒的存在。毕竟在外国,尤其是德国,批判希特勒是一种政治正确。之后希特勒下乡,接触各类底层人民,了解当代社会现状以及人民的疾苦,像极了我们熟悉的某人做的各种调研。考虑到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2014年,难民以及非法移民问题是时任总理默克尔的一大头疼。这在暗中也为希特勒极其熟悉的极端民族主义做了铺垫。而整部电影的基调从希特勒在电视台的第一次演讲开始就逐渐转为严肃: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得是有多糟糕,才会让人民淹没在这么无聊及低能的娱乐里?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国家?青年人失业,老年人贫穷,出生率前所未有的低。这我毫不奇怪。有谁会希望把孩子生在这样一个国家?我们在奔向深渊的路上。但是人们并不会察觉,因为在电视里,你们看不到深渊。
放在2024年的环境下来看这段话,不由得直冒冷汗。之后便是希特勒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迅速成为网红,但是又因为触犯了德国的政治正确,一夜之间掉下神坛,讽刺了当今的网络现状。最后希特勒走访德国的各个党派,甚至还在啤酒馆里念诗,以及最后在天台上和萨瓦斯基的对话,暗示了极右翼思想在德国仍然根深蒂固。在剧情上,萨瓦斯基最后被关进疯人院,给了观众一次冲击,在现实上,剧组拍下的街边路人的反应,又给了观众一次冲击。
二、“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
全片最精华的部分莫过于最后一幕的天台对话,希特勒从进电梯开始就在给萨瓦斯基证明:我也是德国民众的一员,我代表了德国人的心声。
1933年时,没有人因为任何宣传而被欺骗,他们选出了一个能把所有计划公诸于众的领袖。是德国人民选择了我。
你是个怪物。
我是吗?那你必须同样谴责那些选择了这个怪物的人。他们都是怪物吗?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是他们决定,选出一个不普通的人,并将这个国家的命运交付于他。你想干什么呢,萨瓦斯基?想阻止人们选举吗?
不,但是我要阻止你。
你难道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人们会追随我吗?因为你们本质上和我是一样的。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
你摆脱不了我,我是你的一部分,是你们所有人的一部分。你看,这也没那么糟糕。
一开始看这段话确实挺震撼,尤其是再配合上黄昏的背景、希区柯克风的BGM,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顿时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在萨瓦斯基开枪之后达到顶点,让观众误以为一切都结束了,从而使得之后的反转显得更加突然和恐怖,继而引人思考。
考虑到一战之后德国的国情,以及纳粹党在1932年37.3%的支持率,说当时的希特勒代表了一部分德国人民的心声并不为过。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割让领土、支付巨额的赔款(一直赔偿到2010年10月3日才偿清),对于德国人来说跟侮辱无异。再加上之后经济大萧条和高失业率,但凡是个爱国的德国人也不希望自己的祖国成这个样子。希特勒自然也一样,只是他更激进、更疯狂。希特勒十分清楚,一个国家想要团结、想要有凝聚力、战斗力,就需要全体(或者大多数)国民有统一的价值认同,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在当时的时代,在收到其他国家欺负、羞辱的时候,什么样的价值观最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呢?当时是民族主义,也就是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点和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何其相似。只不过,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是具有侵略性和排他性的,所以他才会以反犹太人为借口,进行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和建立集中营。而中华民族则是有包容性的,所以在刚提出的时候就不止包含了汉族,而是“五族共和”。
然而德国最终还是战败了,希特勒建立的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也随之解体。现在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倡导的是所谓的“多元文化”,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任何对于其他民族,尤其是犹太人的批评或者玩笑都有可能被视为“种族歧视”,甚至于“右翼”。然而随着这些年非法移民和难民对于社会的冲击,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也开始持怀疑态度。影视作品中对于希特勒形象的转变就是这一变化的体现:从一开始各种妖魔化、独裁者的形象,到《帝国的毁灭》中的人性化、日常化,再到《希特勒回来了》中有点为希特勒“平反”的意思。所以,《希特勒回来了》既可以看做是对极右示例的反思和警惕,也可以看做是对多元文化的质疑和讽刺。
三、希特勒的演讲能力
《希特勒回来了》被人们称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的是,片中对于希特勒的演讲能力有很深入细致的展示,对于真实的希特勒的演讲十分还原。所以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看了一些希特勒的演讲视频和演讲稿,大家都说希特勒的演讲有一种魔力,这里我想分析一下这种魔力从哪里来。
在演讲之前,希特勒常常会沉默一段时间,什么话都不说,只是看着台下的观众,电影中对这段处理很好。观众们可能会困惑、议论、窃窃私语,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调动观众的兴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进而形成演讲人对于观众的压迫感。在演讲的前期,希特勒的语气比较平静,在谈及政治问题的时候也是比较理性的,中间会辅佐一些“忆苦思甜”式的回忆:曾经的日耳曼民族、雅利安人是多么的辉煌,而现在却被各路牛鬼蛇神剥削压榨。尤其是考虑到他还有丰富的基层经验,所以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接着希特勒的语气会越来越激扬,声音也越来越大,用词也会越来越华丽(辅以各种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同时各类肢体语言和手势也会逐渐丰富(尤其是希特勒特色的举拳到胸口,以及用手指到处指,这类干净利落的手势)从这里开始基本就是纯调动观众情绪,而没有任何实际性内容的部分。但人终究是感性的,尤其是在听了一个小时的理性、客观分析之后,大部分人会比较疲惫,这时候估计也无暇再进行思考。再考虑到希特勒喜欢到人山人海的地方进行公开演讲,即使你自己还能保持理性,但是随着周围的欢呼声越来越多、人群越来越激动,最终你也会加入其中。而演讲的最后,希特勒往往会以“德国和德国人民万岁!”这样简单有力的句子进行干净利落的收尾,留下人群进行同样的呼喊。
我也尝试过将其中一些演讲稿中的关键词替换为“中华民族”,再放在到中国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发现竟然毫无违和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希特勒实在是一个深谙民族主义精髓的演讲天才。
我们通常认为:制造战争的政府是有罪的,而该国的人民是无罪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受害者。但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疑惑:如果政府是人民选出来的,那人民需不需要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呢?同样的,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单纯靠政府的政策,有可能会发动一场战争吗?希特勒真的只是靠着所谓的“蛊惑人心”的技巧,就能让一个国家的人都崇拜他、追随他吗?这些问题就留给各位读者去思考吧。
参考资料
[1] 张慧瑜. 从《希特勒回来了》看发达国家社会危机[J]. 南风窗,2016,(20):92-94. DOI:10.19351/j.cnki.44-1019/g2.2016.20.035.
[2] 薛原. 德国后现代多元文化之殇——希特勒是否又回来了[J]. 探索与争鸣,2016,(09):132-136.
[3] 卡斯蒂亚公爵. 《希特勒回来了》:这是部喜剧,却让人笑不出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460211
[4] Orpheus. 胡子与刘海.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39344/
[5] 泛焦.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24028/answer/1069891302
[6] 肥嘟嘟左卫门.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24028/answer/102674895
最近迷上看上个世纪的老电影了,想先从库布里克的看起,然后是希区柯克。马上4月份又有一大批番等着更新,可以看个爽了。
本文于2024年4月3日首发于B站